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黑河市城市供水管理实施细则

时间:2024-07-03 16:31:0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3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河市城市供水管理实施细则

黑龙江省黑河市人民政府


第5号


《黑河市城市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实施。



市长:赵学礼

二OO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黑河市城市供水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供水管理,发展城市供水事业,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其它各项建设用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凡在黑河市城区内从事城市供水工作的单位和使用城市供水的用户,均应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黑河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细则的组织实施。
建设、规划、房产、物业、环保、公安、卫生、水利、消赖扔泄夭棵庞Ω鞲浩渲埃餐龊贸鞘泄┧芾砉ぷ鳌?BR> 第四条 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供水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供水的现代化水平,实行城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第五条 城市供水企业,要坚持为用户服务的方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供水水源
第六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城市规划、水利、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共同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城市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和其他各项建设用水。
本细则颁布实施后,将对现有的取水井分期分批依法取缔。
第七条 在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域内,要设置戒严地带和限制地带。戒严地带和限制地带包括下列区域:
(一)地表水源,戒严地带为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以内的水域和陆地;限制地带为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和沿岸。
(二)地下水源,戒严地带为取水构筑物周围半径30米以内;限制地带为取水构筑物周围半径50米以内。
(三)水厂生产区内为戒严地带,水厂生产区外围10米范围内为限制地带。
第八条 在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内,城市供水企业要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告示牌。
第九条 在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下列行为:
(一)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倾倒垃圾、有毒有害物品;
(二)建造与供水工程无关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三)采掘、挖窑、挖沙取土、建设墓葬;
(四)设置码头、清洗车船、堆放物品;
(五)游泳、垂钓、捕鱼、炸鱼、养殖、狩猎、放牧;
(六)其它污染水源水质行为。
第十条 在城市供水管网范围内,不得擅自凿井取水。确需凿井取水的,必须分别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部门审批。其水质要符合建设部、卫生部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停止该单位自来水的供给。现有未经批准的取水井坚决予以取缔。

第三章 供水设施的安装

第十一条 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或个人新建、改造、扩建供水设施,必须经城市供水部门批准,并在开工前将施工图纸交供水部门审核,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城市供水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严禁无证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新安装的供水设施,要符合城市供水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十三条 对用水不能间断或高层建筑需要二次加压的用户,由房屋产权所有者或管理者自行设置储水、加压设施,保证用水。
第十四条 供水设施的建设,要采用节水型设备和符合质量要求,使用年限长的材料,禁止使用有毒有害材料。
第十五条 未安装水表的用户,按要求由产权单位及个人投资设表。由计量部门授权的水表检定站校验、安装。水表要按城市供水部门审定同意的图纸进行安装,不经供水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改动。

第四章 供水设施的维修和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维护和检修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街路输(配)水管网的干线及其附属设施,由城市供水部门负责;
(二)自街路输(配)水管网干线接出的入户管线至室内的供水设施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自费安装者负责;
(三)单位的专用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
(四)凡单位或个人使用的自街路输(配)水管网干线接出的入户线,因漏水造成的一切损失和费用,由接出单位或个人负责;
(五)用户的水表必须按计量部门规定的检定周期检定,检定费由用户负责;
(六)因用户水管影响拆换水表时,用户应及时维修或更新,工料费由用户负责;
(七)公用消防上水鹤(消火栓)及自备消火栓,由消防部门和产权所有者负责维修。
第十七条 城市供水部门要加强供水管网检查和维修,确保安全供水。如遇不可抗力或突然性的灾害事故而造成的停水,使用户遭受损失时,供水部门不予负责,但应积极抢修,尽快恢复供水。
第十八条 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发生故障需要抢修时,可以先施工,后补办占道、挖道等手续。
市政、交通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城市供水部门,保证抢修及时进行。
第十九条 城市供水部门要督促产权单位对漏水的供水设施及时维修。对因不及时修理造成的漏失水量,由产权单位按水量的2倍缴纳水费。
对超过使用年限腐蚀严重的管道,供水部门有权封闭,令其更新。
第二十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不经供水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损坏、拆除或改动供水设施。
因工程建设确需改动或迁移城市供水设施的,必须经城市供水部门同意,所需的费用由建设单位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开闭供水管网上的阀门。
第二十一条 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的与城市供水管道连接的户外管道及附属设施,应当经城市供水部门验收合格后使用,并由城市供水部门统一管理。城市供水部门在保证投资者用水需要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城市供水规划和管道供水能力,发展新用户。
第二十二条 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两侧各5米(郊区两侧各20米)之内,禁止爆破、挖坑取土、堆放垃圾、物料、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等危害供水设施安全和占压供水设施的行为。已占、压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遇有管道及附属设施维修时,应无条件移动或拆除。
城市供水管道及附属设施两侧8米以内严禁设置化粪池、污水井、沉淀池等有污染的设施。
城市供水管道的垂直地面上及两侧妨碍维修的范围内禁止埋设线杆、植树。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用泵在城市供水管道上直接抽水。需要加压或者对水压有特殊要求的用户,必须经城市供水部门同意后,设置中间水池,实行间接抽
水加压。
第二十四条 使用自备水源的单位,城市供水部门不予供水。其自建的供水管道不准擅自与城市供水管网连接。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城市供水的,必须经城市供水部门同意,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用户名称变更的,必须到城市供水部门办理手续。用户的管道未经城市供水部门批准,不得拆除(经批准后报停的用户方可对其管道不承担任何责任) 。
第二十六条 公用水站的房屋、管道等设施,未经城市供水部门同意,一律不准私自改建、出租、转让或拆除。
第二十七条 城市的消防上水鹤(消火栓)只用于扑救火灾。非火警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

第五章 供水管理

第二十八条 城市供水部门和自建设施的对外供水的企业,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资质证书,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供水部门因设备维修和工程施工等有计划停水的,应当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通知用户。
第二十九条 城市供水部门,要按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规定进行监督监测,使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条 城市供水部门直接从事供水人员要定期体检。
第三十一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要保证二次供水、储水设施及用水设备的完好,并负责定期清洗消毒。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规定进行监测,防止水质污染。
第三十二条 有二次供水的单位,要设专人管理,实行全日制供水,不允许采用定时供水的方式影响用户正常用水。使用城市供水的所有用户除按规定交纳水费外,还要向物业和产权部门交纳二次供水设施的维修、养护、管理费和用于二次供水设施的电费。
第三十三条 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要到城市供水部门办理手续后方可用水。临时用水的,期满后需要继续用水应续办手续。
建设工程用水,必须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城市供水部门办理手续。
第三十四条 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未到城市
供水部门办理用水性质变更手续的,不准将生活用水用于生产和经营。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盗用、转供、转售城市供水。
第三十六条 城市供水按水表计量收费。暂无水表的,按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
环卫、绿化、市政、消防等专业公益事业性用水,应当装表计量收费。
第三十七条 用户水表发生故障时,当月用水量按前3个月平均用水量计算收费,并及时修复水表。
对于水表超过检定周期不检定的,当月用水量按前3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再加1至2倍的水量收费,并限期检定。
第三十八条 城市消防上水鹤(消火栓)和单位的自备消火栓,由城市供水部门进行铅封,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擅自开封用水。发生火警时可开封用水,扑救火灾后应立即通知供水部门铅封。使用城市公共消防用水的,由消防部门向供水部门报送水量缴纳水费。使用自备消火栓的,由产权单位报送水量缴纳水费。
第三十九条 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交纳水费,不得拖欠和拒付。
门市和住宅为一舍,生活用水和商服用水界定不清的,统一按商服用水标准交纳水费。
各项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在开工前缴纳城市供水增容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城市供水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至5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资质审查和资质审查不合格的,超越资质审查证书规定的范围进行城市供水的;
(二)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
(三)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四)未按照规定检修供水设施或者在供水设施发生故障后,未及时抢修的。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交纳水费的,限期补交所欠水费,按日加收所欠水费总额1‰的滞纳金;情节严重的, 可以并处1千元至5千元罚款;
(二)擅自开闭阀门、改动、拆卸水表,破坏水表铅封的处以1千元至5千元罚款;
(三)二次供水、储水设施出水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处以1千元至5千元罚款;
(四)未办理用水手续,使用城市供水的,处以5千元至1万元罚款;
(五)在规定的城市供水水源、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水源、供水设施安全活动的,处以5千元至1万元罚款;
(六)擅自拆除、改装或者迁移城市供水设施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以5千元至1万元罚款;
(七)擅自动用、损坏、埋压、圈占消防上水鹤(消火栓)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5千元至1万元罚款;
(八)擅自将自建设施的供水管网与城市供水管网连接的,处以1万元至5万元罚款;
(九)未办理变更手续,擅自改变用水性质的,除补交供水工程建设有关费用外,并处以1万元至5万元罚款;
(十)盗用或转供、转售城市供水的,处以3万元至5万元罚款;
(十一)用泵在城市供水管道上直接抽水的,处以3万元至5万元罚款;
(十二)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的处以3万元至5万元罚款;
(十三)违反本细则其它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在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第(九)项、第(十)项、第(十一)项、第(十二)项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经市政府批准,在一定时间内停止供水。
第四十二条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或者其它原因危害城市供水设施安全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危害活动,造成损失的,由责任方依法赔偿损失,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窃、收购城市供水设施的;
(二)破坏城市供水设施造成严重危害的;
(三)对使用暴力妨碍、阻挠城市供水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第四十五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执行《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 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央纪委 监察部 农业部


关于执行《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 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为正确、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办发〔2002〕19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依据《暂行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第二条 《暂行办法》第二条所称“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是指因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工作作风粗暴或者违反规定采取措施,导致农民死亡或者直接造成农民受重伤的案件。
《暂行办法》第二条所称“涉及农民负担的严重群体性事件”,是指因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发生干群冲突群体性事件,或者农民集体越级上访、堵塞铁路或主要公路交通干道,以及围攻乡(镇)及以上党委、政府机关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其他群体性事件。
《暂行办法》第二条所称“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事)件”,是指由下列行为引发的、在本地区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
(一)在涉及农民负担工作中违法采取限制农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
(二)组织工作队,或者组织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机关的人员向农民收取钱物的;
(三)违法使用武器、警械等对农民实施暴力行为,尚未造成农民重伤的;
(四)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行为。
第三条 《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的“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包括以下行为:
(一)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出台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或者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的;
(二)违反“一事一议”管理规定向农民筹资筹劳,或者强行以资代劳的;
(三)向农村中小学生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的;
(四)组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或者以检查验收、评比等形式搞变相达标升级活动的;
(五)向农民收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
(六)对农民乱罚款和进行各种集资、摊派的;
(七)违反自愿原则,强行向农民提供经营性服务收取服务费用或者只收费不服务的;
(八)动用警力、警械或者组织工作队,到农民家中收款收物的;
(九)在收取税费过程中,强行以物抵款,或者殴打、关押农民的;
(十)截留、挪用、克扣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钱粮补助等应发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资金,或者向农民“打白条”的;
(十一)违反减免农业税政策,不对农民依法减免农业税,或者减免农业税不到位的;
(十二)其他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行为。
第四条 凡发生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应当根据有关情况,同时追究负有责任的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对案(事)件的发生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其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
第五条  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的有关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对案(事)件的发生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其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因辞职、调离、退休等工作变动原因而免除其责任。
第六条 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同时,可以给予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停职、免职和调离等组织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条 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发生后,发生地的市(地)、县(市、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监察等部门负责对案(事)件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向本级党委、政府提出处理建议。经批准后,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干部管理权限执行。必要时,省(区、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监察等部门,直接调查下级管辖的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并提出处理建议。在对案(事)件进行核查处理之后,省(区、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部门,联合向监察部、农业部提交核查和处理情况报告。
监察部、农业部负责全国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督办,必要时可以直接立案调查。对有关省(区、市)自行调查的案(事)件,监察部、农业部要对上报的调查报告进行审核,认为需要补充调查的,可以退回补充调查。有关省(区、市)应当在一个月内完成补充调查。
第八条 发生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地方,当地党委、政府要及时向上一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案情,逐级上报到监察部、农业部的时间不得超过案发后的第七天。查处结果报到监察部、农业部的时间不得超过案发后的两个月;对案情重大复杂、期限届满仍不能终结的案(事)件,经监察部或者农业部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对由于征收税费引发的农民非正常死亡或者伤残的案(事)件,不论发生时是否定性为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如实上报案情及查处结果。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擅自制定和发布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等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或者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引发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对该部门的领导人员依照《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追究其相关责任。
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了直接导致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发生的行政行为,对该部门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分别依照《暂行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三款的规定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十条 《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对屡次发生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或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事)件”中的“屡次”,是指一年内两次以上(含两次)。
第十一条 具有《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同时违反《暂行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应当合并处理。
第十二条 本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央纪委、监察部、农业部以前单独或者联合发布的有关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的规范性文件,凡与本解释不一致的,按照本解释执行。

中央纪委 监察部 农业部
2005年9月22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93号


《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已经省政府2003年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贾治邦



二○○四年二月十四日







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







第一条为了引导和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本省产品知名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陕西省名牌产品(以下简称名牌产品)是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有关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依照本办法予以认定的产品。



第三条本省名牌产品的申请、认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省名牌产品认定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协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



第五条省、设区市人民政府应设立名牌战略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名牌委员会)负责本辖区省名牌产品申报、认定和管理的协调工作。名牌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专家和顾客代表组成。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省名牌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名牌产品的认定,坚持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第七条工业产品申请名牌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二)相关的服务符合要求,具有良好信誉,顾客满意程度高;



(三)具有较高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年销售额、产品销售率在全省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四)生产达到适度规模;



(五)有完善的标准体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具备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和检测设施;



(六)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先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或者陕西独特工艺);



(七)申请之日前连续三年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机构检查检验中被认定为合格产品;



(八)具有合法有效的国内注册商标;



(九)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第八条农产品申请名牌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的生产条件,具有合法有效的国内注册商标;



(二)产品质量水平居省内或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年销售额、品牌认知度居国内或其他国家(地区)同类产品前列;



(三)实行产品化经营,批量生产两年以上;



(四)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五)申请之日前连续三年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机构检查检验中被认定为合格产品;



(六)农作物有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综合体;



(七)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第九条申请名牌产品的企业,应当提供申请认定产品的下列资料:



(一)合法有效的商标注册证书;



(二)国家法定管理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书;



(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机构近期(食品半年内,其他产品一年内)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



(四)省级以上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出具的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序的证明。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产品,不得申请名牌产品:



(一)在申请年度前,连续两年原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的;



(二)近三年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机构检查检验中被判定为不合格的;



(三)近三年内发生质量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的;



(四)无本产品注册商标的(农产品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申报的除外);



(五)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



(六)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十一条产品的生产企业根据自愿的原则,按照下列程序申请:



(一)向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资料;



(二)设区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设区市名牌委员会审议;



(三)设区市名牌委员会通过联席会议形式征求计划、经贸、财政、外经贸、税务、乡企、供销社等部门及消费者协会和有关商业银行对申请企业的意见后,提出推荐意见,报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并附申请企业的相关资料。



设区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在30天内完成材料的审核上报工作。



第十二条认定程序:



(一)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上报的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申请企业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市场消费信息等相关指标提出名牌产品预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采取多种方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二)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反馈信息综合评价,提出名牌产品初审建议,报省名牌委员会审议;



(三)省名牌委员会认定的名牌产品,由省人民政府颁发名牌产品标志,并在本省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告;



(四)对未通过认定的产品申请应由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出书面说明。



第十三条名牌产品标志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获得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可以在该产品的包装、装潢、说明书和广告宣传等方面使用名牌产品标志。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名牌产品的认定及其标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四条名牌产品享受下列保护:



(一)按照有关免检产品的规定免除省以下质量监督机构检查检验;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和扶持措施;



(三)优先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的预储产品。



第十五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下列程序对获得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监测:



(一)生产企业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企业产品的基本情况统计资料;



(二)设区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所报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提出监测意见,在监测年度次年3月31日前书面报告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三)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设区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的监测意见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议,报省名牌委员会审议;



(四)省名牌委员会审定的监测意见,由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送达名牌产品生产企业。



第十六条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变更企业名称、注册商标或实施股份制改造(改制)等,应自变更或股份制改造(改制)之日起30日内报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获得名牌产品的产品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省名牌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暂停或撤销该产品名牌产品称号,收回名牌产品标志,并通过媒体予以公告:



(一)产品质量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反映强烈,经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提出警告后,仍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



(二)年度监测不合格的;



(三)提供虚假申报、监测材料的;



(四)转让、滥用名牌产品标志的;



(五)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



第十八条未获得名牌产品称号、被暂停或者取消名牌产品称号、超过有效期未重新申请或重新申请未获通过的产品,不得使用或者继续使用名牌产品标志。



被取消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从名牌产品称号被取消之日起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在商务活动中非法使用名牌产品标志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予以处罚。需要吊销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开展或变相开展名牌、品牌产品认定或评比活动的单位和组织,由设区市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限期退还向企业收取的费用,并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在认定和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二十二条依照本办法规定,对个人处500元以上、对单位处20000元以上罚款或给予没收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吊销营业执照的,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