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安徽省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办法

时间:2024-07-09 09:14:5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0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安徽省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办法
省政府令第4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国务院《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以下简称农民负担),是指农民除依法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提留、乡(包括镇,下同)统筹费和劳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第三条 向国家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承担前条规定的各项费用和劳务,是农民应尽的义务。除此以外要求农民无偿提供任何财力、物力和劳务的,农民有权拒绝。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各级人民政府农村经济委员会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由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承担。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有关农民负担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编制或审核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收取项目和标准,义务工、
劳动积累工数额;承办当地人民政府交办的组织收取农民负担款项的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协助有关机关处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培训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人员。
计划、财政、物价、审计、监察、政府法制等部门应配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村提留、乡统筹费、劳务的标准和使用范围
第五条 农民每年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交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以乡为单位,根据国定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和计算方法统计的数字为依据,不得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
第六条 村提留款的使用:
(一)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含技术改造、水利发展基金)、植树造林、色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
(二)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别困难户补助、合作医疗保健以及其他集体福利事业。
(三)管理费用于村组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
村干部报酬实行定额补助和误工补贴两种形式。具体定额补助人数、标准和误工补贴办法,由乡人民政府根据村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报县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条 乡统筹费用于安排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其中乡村两级办法经费(即农村教育费附加)用于本乡、村两级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民办教师工资(农民负担部分)等民办教育事业,所占比例一般占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
.5%。
乡统筹费可以用于五保户供养。五保户供养从乡统筹费中列支的,不得在村提留中重复列支。
第八条 农村义务工、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平均负担五至十个标准工日,主要用于义务植树、防汛抢险、公路建勤、校舍修缮等。因抢险救灾,需要增加农村义务工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农村义务工以出劳为主,不能出劳的,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批准可以资代劳。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承担义务工的劳动力,由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可给予减免照顾。
劳动积累工,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平均负担十至二十个标准工日。有条件的地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不得无偿平调。

第三章 村提留、乡统筹费、劳务的提取和管理
第九条 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主要按农民从事的产业和经济收入承担。村提留、乡统筹费连同农民承担的劳务,以承包合同的方式,分别计算到户或承包单位。
乡、村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应在税后利润中,按税务部门计税核定的经营额度,向集体缴纳0.5%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但不计算在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限额之内。
乡镇每年可从集体企业利润中提陬一定的补农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新技术。
第十条 对收水平在本村平均线以下的革命烈军属、残废军人、失去劳动能力的复员退伍军人和特别困难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会议讨论评定,适当减免村提留。
第十一条 乡人民政府评定的困难村,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乡人民政府同意,报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可以减收或免收乡统筹费。
第十二条 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实行全年统筹统收制度,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人民政府组织收取,使用省农村经济委员会统一印刷的收据。
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由乡集体经济组织监督管理。乡级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提留由乡农经站管理。乡统筹费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农民上交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均实行分项核算、分户立帐、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平调。
村提留款和乡统筹费属于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全体农民所有的集体资金。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改变村提留和乡统筹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
第十三条 村提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年底作出当年决算方案并提出下一年度预算方案,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农经站审核、乡人民政府备案,讨论通过的预、决算方案,应当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村民委员会应当对村提留的收取和使用实施监督。
第十四条 乡统筹费,由乡人民政府商乡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年底作出当年决算方案并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方案,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连同本乡范围内的村提留预算方案,一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讨论通过后的乡统筹费预、决算方案,应当张榜公布,接
受群众监督。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用贷款(包括个人贷款)垫付村提留款和乡统筹费,将贷款利息分摊给农民。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对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审计。县、乡两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第十七条 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乡人民政府会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用工计划,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年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张榜公布用工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章 其他项目的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凡涉及农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省财政主管部门、物价主管部门会同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重要项目须报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
所有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由乡农经站统一代收。各使用单位或部门根据收费前确定的计划,分别向农经站支取,并接受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 向农民集资,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并遵循自愿、适度、出资者受益、资金定向使用的原则。集资项目的设置和确定,须经省计划主管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重要项目须报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 罚没项目的设立,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设立罚没项目对农民实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部门,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提供的经济、技术、文化、卫生、劳务、信息服务以及保险、发售有价证券、放映电影、订阅报刊等,应遵循自愿的原则(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收取服务费用,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
得以代收款的名义或其他手段强行摊派。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贷款、预购定金、专项投资款、救灾救济款、优惠物资及返还的减免税金。
第二十三条 乡人民政府自行决定聘用的行政、事业编制以外人员,所需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等开支不得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农村设置机构或者配备人员,所需的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等,不得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摊派。

第五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严格执行国务院《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
(二)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履行国务院《条例》T本办法规定职责,成绩显著的;
(三)检举、揭发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五条 农民不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的,应予说服教育,经说明教育无效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必要时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国务院《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非法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农民有权抵制、检举和控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第二十七条 我省各地、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违反国务院《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制发机关应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纠正、撤销或废止:
(一)增加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开支项目的;
(二)擅自提高村提留和乡统筹费提取比例的;
(三)改变村提留和乡统筹预算方案审批程序的;
(四)未经批准增加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
(五)非法增加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
(六)提高向农民集资比例或未经批准擅自向农民集资的;
(七)规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承担行政事业单位在农村设置的机构和配备人员所需经费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制止,责令限期退还,或者给予经济补偿;逾期不退还又不补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一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超过限额向农民提取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
(二)无故超过限额向农民分摊劳务的;
(三)向农民强制收取以资代劳款项的;
(四)用贷款垫付村提留款和乡统筹费,将贷款利息分摊给农民的;
(五)以代收款名义和其他手段向农民强行摊派款项的。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建议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预算方案审批和开支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
(二)阻止或妨碍对村提留和乡统筹费进行审计的;
(三)挪用、平调、贪污村提留或乡统筹费的。
第三十条 对检举、揭发、控告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认真履行国务院《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职责的单位和人员打击报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处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
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我省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1993年6月3日

合肥市财政局转发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


转发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合财社[2006]106号


各县、区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规范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和管理,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深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06]137号,以下简称《办法》)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资金使用范围。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范围除《办法》规定的范围外,还包括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就业再就业支出。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就业再就业支出仅限于使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

二、职业介绍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申请职业介绍补贴,应按季度向市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申报,填写《职业介绍补贴申报审批表》(附表一),市劳动保障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后转交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于5个工作日内复核完毕并拨付资金。

三、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培训合格后,由其本人直接向市劳动保障部门(培训处)申请培训补贴,填写《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报审批表》(附表二)。市财政部门定期预拨给市劳动保障部门(市就业办就业再就业资金账户)一定数量的培训补贴资金,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批准后,向申请人发放培训补贴资金,并在申请人的证(卡)上签注。市财政部门在对市劳动保障部门上一期发放培训补贴资金的申报资料复核无误后,再预拨一定数量的培训补贴资金。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具体标准为: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合格未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100元的补贴;培训合格并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400元的补贴;培训合格且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给予一次性400元的补贴;培训合格并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给予一次性600元的补贴。对持《就业服务卡》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合格的,给予一次性200元的补贴。

对无力垫付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并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服务卡》的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或农村生活困难救助对象,培训机构按扣除培训补贴标准后收取培训费用,并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按培训合格人数和培训补贴标准向市财政申请培训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对象除《办法》规定人员外,还包括以下两类人员:

(一)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在2003年10月1日以后成立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或从业协议)的。

对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2006年1月1日以后孵化成功为注册企业中符合条件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不足3年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

(二)各街道(乡镇)聘用的从事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和协保人员除外),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协议)且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用人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于每季度终了后10个工作日内,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征缴中心)提出申请,填写《 年 季度社会保险补贴申报审批表》(附表三),并提供地税部门开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凭证原件和复印件等相关资料,市劳动保障部门于10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后转交市财政部门,并在《再就业优惠证》等证(卡)上签注,市财政部门于7个工作日内复核完毕并将资金拨付用人单位。

灵活就业人员申请社会保险费补贴,应由其本人在每季度终了后10个工作日内,填写《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报表》(附表四),经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初审后,按季度向其参保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再就业优惠证》原件和复印件,地税部门开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凭证原件和复印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下岗失业人员还须提供《安徽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再次申报时,只须持缴费凭证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报表》)。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汇总填写《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报审批汇总表》(附表五),连同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于每季度终了后15个工作日内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市劳动保障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审核后转交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于7个工作日内复核完毕并将补贴资金直接拨至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季度终了后第二个月的第1个工作日起,灵活就业人员即可到参保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领取养老、医疗保险补贴,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须同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签注。

五、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标准为140元。符合申请条件的,应由其本人直接向市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出申请,并填写《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申报审批表》(附表六)。市财政部门定期预拨给市劳动保障部门(市就业办就业再就业资金账户)一定数量的鉴定补贴资金,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批准后,向申请人发放鉴定补贴,并在申请人的证(卡)上签注。市财政部门在对市劳动保障部门上一期发放鉴定补贴资金的申报资料复核无误后,再预拨一定数量的鉴定补贴资金。

六、组织起来就业补助。组织起来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仍按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合就[2004]15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五部门《关于<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合劳社[2004]88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七、绩效考核与监督。继续对各县、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具体按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的通知》(合就[2006]2号)有关规定执行。

八、附则。本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原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转发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合财社[2003]67号)、《关于转发<安徽省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制度的通知》(合财社[2003]287号)等文件自行废止。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 件:



关于印发《安徽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为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切实加强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2006]3号)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等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制定了《安徽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于4月底前报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备案。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六年三月二日





安徽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鼓励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和灵活就业,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强化完善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2006]3号)精神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扶持对象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持《就业服务卡》的城镇新成长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由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等在内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第二章 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



第三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上级财政补助;

(二)本级财政预算;

(三)资金的利息收入;

(四)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从其他渠道筹措的资金。

第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要切实将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在原安排资金规模不减的情况下,逐年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

第五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范围有: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组织起来就业补助、特定政策补助、实训补助、劳动力市场建设、《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工本费等,以及经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省财政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各地给予适当补助。省就业再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省政府下达的就业再就业主要目标任务、免费职业介绍和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人数、组织起来就业情况、上年度绩效考核情况、地方财政困难程度及经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批准同意的其它因素。

省补助资金实行指标一次统一下达、重点项目跟踪检查、年底全面考核的办法。特定政策补助有关规定见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 省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免费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含创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组织起来就业补助、劳动力市场建设补助、实训补助、特定政策补助及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其它支出。

第八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不得用于建设办公楼、培训基地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不得用于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无关的其它方面开支。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 职业介绍补贴



第九条 符合第二条规定的有关人员都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为上述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信息咨询服务等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含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非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所站等)都可享受政府提供的职业介绍补贴。

第十条 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只能按每位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进行申报,不得重复申报。申请补贴时应向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提供如下资料:《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就业服务卡》,经其免费介绍服务后已实现就业人员名单及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证明复印件(暂时无法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必须提供用人单位与就业人员签订的用工证明材料),以及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在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后要及时在被服务对象的证(卡)上签注,进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及其证明材料,并建立相关基础台账,及时记录免费职业介绍情况(主要包括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时间,服务对象姓名、有效证件名称及编号、地址、联系电话、就业状况等),以备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随机抽查和正常检查。

第十一条 免费职业介绍补贴标准与成功介绍就业情况直接挂钩,具体标准是: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并介绍成功,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每人100元补贴;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证明的(指职介机构或劳务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签订的集体用工协议),给予每人60元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季申请免费职业介绍补贴并提供以上资料,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对没有提供资料或资料不完整,以及经检查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的,财政部门有权拒绝给付职业介绍补贴。

第十二条 在确保职业介绍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各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情况和收入状况,酌情采取季前预拨部分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的方式进行管理,预拨资金原则上不超过季度预计免费职业介绍人数需补助资金的50%,季度末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按以上规定的要求据实申报,经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审批后,由财政部门按审定的补贴数额据实抵扣,多退少补。



第四章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第十三条 符合第二条规定的有关人员都可参加定点培训机构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享受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

定点培训机构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定点培训机构确定后,应向社会公布定点培训机构名称、具体培训项目及经招标认定的各专业(工种)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 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服务卡》人员参加培训时,定点培训机构按规定据实收取相应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建立受训人员基本情况、培训专业(工种)、培训期次、培训时间、考核结果等基础台账。参加培训后,取得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和实现就业的人员,由本人向培训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申请补贴时应由本人填写申请报告单,并附以下材料:《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就业服务卡》,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证书》复印件,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须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正式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培训补贴的申报审核采取个人随时申请、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集中办公定期审核的办法。个人申请补贴报告(含按要求提供的各种材料) 上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后,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在当月最后一周内,共同提出审核意见,确定补贴数额,并向申请人发放加盖同级劳动保障主管机构和财政社保机构公章的培训补贴支付凭证,申请人持凭证到指定银行领取补贴资金。

在确保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对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必要的帮扶措施。承担帮扶任务的培训机构可为上述人员集中申请培训补贴。

第十五条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与培训绩效挂钩,具体补贴标准按不同的技术工种培训成本确定(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研究确定)。原则上,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且参加培训的人员,经培训合格且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给予一次性400元—600元的补贴;培训合格并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的,给予一次性200—400元的补贴;培训合格未取得初级资格证的,给予一次性100元的补贴。对持《就业服务卡》且参加培训人员的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财力状况自行确定补贴标准,原则上补贴标准不低于200元/人次,不高于400元/人次。7个月内未申请补贴的,不再给予补贴。



第五章 创业培训补贴



第十六条 符合第二条规定的有关人员经定点培训机构按有关要求确认后可参加定点培训机构提供的创业培训,并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

创业培训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共同批准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全省创业培训(SYB)统一实施方案》(劳社秘[2004]112号)要求组织进行。资金补贴方式仍按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调整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资金拨付程序的通知》(财社[2005]538号)执行。

第十七条 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在完成创业培训教学任务后,应及时为培训学员提供创业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申请创业培训资金补贴时,应向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申报并由两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经初审后,由培训机构向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正式申请补贴,并附以下资料:经核准的创业培训计划申报表,创业培训绩效考核申报表,创业培训学员签到出勤花名册,培训合格学员基本情况及创业成功学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就业服务卡》,创业成功有关证明材料(主要含工商、税务登记证明和正常经营半年以上证明等)以及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规定提供的其它资料等。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申请创业培训补贴时,只能按每位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一次补贴进行申报,不得重复申报。

第十八条 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补助审核,由省劳动保障厅根据随机电话暗访以及评估创业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质量、教学效果、后续服务工作绩效等情况提出意见,经省财政厅复核后,下发《创业培训补贴资金拨付通知单》,市级财政部门按通知单确定的补助数额,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至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

第十九条 创业培训补贴采取与培训成本和培训绩效挂钩的办法。按创业培训成本核算培训补贴,原则上每培训合格一名符合条件人员,根据创业成功率、教学质量等考核检查情况,给予不高于1000元一次性补贴。



第六章 社会保险补贴



第二十条 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在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新增岗位就业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对象(具体范围按皖政[2006]3号文件规定界定)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以及上述就业困难对象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可以享受一定标准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采取先缴后补的方式。

第二十一条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缴费费率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应与劳动合同期限相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最晚至2007年12月31日)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超过3年,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同级财政承担。

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此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劳动保障部门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第二十二条 上述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资料: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以上资料在第一次申报时应全部提供,正常申报时,除享受人员发生变动外,只需提供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或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纳的明细账)。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或申请补贴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企业(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第二十三条 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个人自愿申报就业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定额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压疗保险费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定额补助78元(其中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下岗失业人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定额补助130元),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定额补助10元。个人按规定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仍由灵活就业人员本人承担。

灵活就业人员申请社会保险费补贴程序按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补贴范围的通知》(劳社[2005]39号)执行,补贴项目中增设“基本医疗保险补贴”一栏,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定期将补贴资金直接发给申请人本人。对2005年底前已按劳社[2005]39号文件规定核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此规定继续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



第七章 微利项目贴息



第二十四条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持退出现役有效证件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以及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人所从事的个体经营项目,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均作为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据实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具体贴息和拨付办法按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合银转[2006]18号)执行。



第八章 公益性岗位补贴



第二十五条 对政府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工勤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排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支付的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各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给予适当比例的岗位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地研究确定。



第九章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二十六条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服务卡》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或农村生活困难救助对象,可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上述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可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并附以下资料:《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就业服务卡》、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发票复印件、《安徽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安徽省农村生活困难救助证》等,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按审批的补贴数额据实支付给申请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建立鉴定人员基本情况、职业(工种)、鉴定时间、减免金额等基础台账,并在有关证卡及时标注。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由地方各级财政承担,具体补贴标准

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第十章 组织起采就业补助



第二十七条 组织起来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暂按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安徽省省级安排的增加就业岗位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财社[2004]327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有关经费补助



第二十八条 各级财政要根据当地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际承担的任务,合理安排有关经费,用于街道(乡镇)和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工作经费补助、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培训及持证上岗鉴定经费,以保障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建设补助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要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费和运转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为尽快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省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对各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三章 公共实训补助



第三十条 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市场需求大、培训效果明显的公共实训示范基地,根据其实训绩效给予适当的补助。省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按照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实训人数给予适当补助,主要用于提高重点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能力。



第十四章 特定政策补助



第三十一条 为帮助省属及地方企业解决好并轨遗留问题,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通过安排特定政策补助资金的方式,重点对国有困难企业(指列入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的省属企业;省属或地方国有企业中连续三年亏损且资不抵债,企业净资产不足以支付职工安置费用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以及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第三十二条 申请省财政经济补偿金补助时,由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向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经委提供以下资料:企业改革方案、地方政府申请及资金兜底承诺函、破产重组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企业财务状况、拟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基本情况、测算经济补偿金的有关材料、企业净资产变现情况、社会保险参保及缴费情况和历年社会保险费欠缴情况及省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它材料。

第三十三条 申请省特定政策补助材料上报后,由省经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共同研究拟定是否纳入当期补助范围,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审批。经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审定同意给予补助后,由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会同省经委组织人员对申请企业的上报材料进行评审论证并形成评审意见,必要时还应到实地进行复核,经评审复核后,由省财政确定补助数额并报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审定。补助资金将从省财政就业再就业资金专户直接拨付至地方财政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就业再就业资金财政专户。地方财政接到省补助资金后,应根据经省经委、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企业改革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及其到职工个人的经济补偿金补助数额和社会保险欠费情况逐人、逐项安排支出。社会保险欠费补助直接划入相应的同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第三十四条 经济补偿金补助标准:对省属国有困难企业根据其净资产变现情况适当给予补助;对市、县属国有困难企业,视净资产变现情况,按人均3000—5000元给予补助。对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50”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补助,原则上只对历年拖欠的社会保险费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五章 绩效考核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 为切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依法、科学、效能行政,根据省政府每年下达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省财政、劳动保障部门重点对各地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社会保险等四项补贴资金支出情况、地方财政安排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情况、资金管理及就业服务等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暗访相结合的办法。经考核检查,如发现在资金管理中存在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的,视违规程度相应给予扣减补助经费,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对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及有关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行为的,经查实,一次给予提醒,并扣减当期补贴资金50%的处罚,二次给予警示,停止当年补贴资金补助,并追回年度已补助的全部资金,三次取消享受就业再就业资金补助资格。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就业服务成效明显、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省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以奖代补,鼓励直接从事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或经办机构更好地开展促进就业工作。



第十六章 预算和决算



第三十六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再就业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及时编制年度分项用款计划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其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年度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决算和说明,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资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

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第三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筹措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2005年底结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合并纳入就业再就业资金统一管理。

第三十八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再就业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再就业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依据《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第十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使用办法,仍按原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原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的通知》(财社[2003]42号)、《关于印发<安徽省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制度的通知》(财社[2003]457号]等文件自行作废。其他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如有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北京市商业、服务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规定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商业、服务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规定
市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商业、服务业企业租赁经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照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营小型零售商业、服务业、商办工业企业,市、区、县商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的集体企业,以及经区、县政府批准的少数亏损或微利的中型商业、服务业企业(以下统称企业)。
第三条 实行租赁经营,必须兼顾国家、企业、职工、承租方和消费者的利益。
第四条 出租方和承租方必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本市法规、规章,接受人民政府有关机关的监督。
第五条 租赁经营的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

第二章 出租方与承租方
第六条 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为出租方,代表国家行使企业的出租权,国务院或市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第八条 租赁经营的条件和形式:
㈠地处偏辟或利微的小门店,可实行个人或合伙承租。
㈡小型企业和经区、县政府批准的少数亏损或微利的中型商业、服务业企业,可实行企业全体职工承租(以下简称全员承租)。
㈢经济效益或经营能力较差的企业,可以由经济效益较好或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承租(以下简称企业承租)。
第九条 租赁期限每届一般不少于3年。承租方在租赁期间不得将企业转租或改变经营方向。
第十条 承租经营者是指承租经营企业的个人,合伙承租、全员承租确定的经理,或者承租企业派出的经理。承租经营者是企业租赁期间的法人代表,行使经理职权,对企业全面负责。
第十一条 承租经营者必须身体健康,懂得并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熟悉商业业务并善于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 承租方必须提供下列担保:
㈠个人承租、合伙承租的,必须有与租赁企业资产成一定比例的个人财产(其中现金不得低于担保财产价值的50%)作为担保;
个人承租的,要有两名保证人,并核定保证金,出具证明。
㈡全员承租的承租方成员,必须有与租赁企业成一定比例的个人财产(其中现金不得低于担保财产价值的50%)作为担保,承租经营者的担保财产至少应相当于其他成员担保财产的3倍;
㈢企业承租的,必须出具与租赁企业成一定比例的承租企业自有资金作为担保。
各项担保财产与租赁企业资产的具体比例,由出租方根据情况具体确定。
担保财产是共有财产的,必须有财产共有人同意担保的保证书。
承租方应将担保现金交给出租方。


第三章 租赁程序
第十三条 出租方在企业出租前必须会同有关部门清查或评估企业财产,清理债权债务,商品或其他财产短缺、残损、变质的,出租方应会同财政、税务机关核实批准,按企业财产损失处理。冷背呆滞商品贬值损失,在逐年提取的商品削价准备金中解决。
企业租赁期间,商品或其它财产发生新的损失,由承租者负责。
第十四条 企业租金按企业的固定资产、自有流动资金、地理位置和行业效益等条件综合确定。
㈠固定资产占用费:按租赁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或评估资产现值)总额和行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计算。
㈡流动资金占用费:按租赁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利率计算。
㈢租赁调节费:按租赁企业前3年平均留利额、行业平均利润水平、所在地段经营情况计算,可以是固定数额,也可以是固定比例。
固定资产占用费和企业流动资金占用费均在税前列支;租赁调节费在税后留利中支付。
第十五条 出租方选择承租方的步骤:
㈠确定租赁形式。
㈡公布招标通告,进行招标登记,对投标者进行登记审查,确定投标者。
代表合伙人或企业全体职工参加投标的,应事先征得其他合伙人或企业全体职工的同意。
㈢组织投标者进企业考察,由投标者编制标书,提出承租经营方案;
㈣组织投标者公开答辩,对投标者进行资格审查和综合评定,征求职工意见后,择优选定中标者。
第十六条 出租方选定承租方后,必须与承租方订立租赁合同。由承租方持租赁合同到工商、税务机关登记并到银行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企业租赁后, 其原有职工在本企业安排。承租经营者的家属,如系本系统职工,允许调在同一企业工作。
第十八条 解赁期满, 出租方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并对承租经营者进行离任审计。租赁双方必须必须在资产损失、债务偿还、清缴税款以及其他遗留事项处理完毕后,方可解除租赁关系。
第十九条 租赁期满前6个月,出租方和承租方应互相明确是否继续租赁关系和续租的条件。
出租方同意承租方继续承租的,必须重新订立合同,并办理相应手续。


第四章 租赁经营合同
第二十条 租赁经营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租赁合同的双方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
第二十一条 租赁经营合同应当具备下列主要条款:
(一)租赁形式、租赁企业的全部资产和状况。
(二)租金数额、交付期限和计算方法。
(三)承租经营者的个人收入、企业的收益和各项基金的分配比例。
(四)担保金数额、担保的形式和要求。
(五)风险保证金的数额、计算方法和交付期限。
(六)企业租赁前债权债务和遗留亏损的处理。
(七)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八)租赁合同的生效条件和有效期限。
(九)合同的变更、解除和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
(十)违约责任。
(十一)租赁期满后资产的返还和验收。
(十二)租赁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
第二十二条 租赁企业的清产核资登记表、担保人和财产共有人的保证书,以及合伙人或全员租赁企业职工对承租经营者的委托书,应作为租赁合同的主要附件。
第二十三条 合伙租赁经营的,合伙人之间应就合伙租赁中财产担保、利润分配、债务清偿、入伙、退伙等内容签订书面协议,并将协议作为租赁合同的附件。
第二十四条 租赁合同依本规定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变更和解除。但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合同双方可协商变更和解除合同:
⑴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调整,企业无力承受。
⑵由于不可抗力,或由于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
⑶由于一方违约使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
⑷由于合同规定的其他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出现。
第二十五条 承租方违法经营, 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或者承租方经营管理不善发生严重亏损,亏损额己接近或达到担保财产和风险保证金总额时,出租方有权提出解除租赁经营合同。
由于出租方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干涉承租方的经营自主权,或者出租方严重违约致使承租方无法正常经营时,承租方有权提出解除租赁经营合同。
第二十六条 租赁和同一方要求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时,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双方达成协议以前,原合同仍然有效。
租赁合同一方收到链一方要求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书面通知后,应当自收到之日起2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作出答复的,即视为默认。
第二十七条 因变更合同造成的损失,由合同双方分清责任后,按责任大小合理负担。
第二十八条 租赁合同双方发生合同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按租赁合同的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者仲裁;也可以按租赁合同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九条 出租方的权利:
㈠监督承租方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
㈡定期对承租方的财产、财务和经营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租赁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害。
㈢收取承租方按合同规定交付的租金。
㈣监督承租方建立并执行民主管理制度,维护租赁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 出租方的义务:
㈠按合同规定保障承租方的合法权益和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承租企业按规定应享有的各项优惠待遇。
㈡负责租赁企业计划商品的分配,按承租方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解决租赁企业经营中的困难。
㈢指导租赁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租赁企业需要,有偿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和培训人员。
第三十一条 承租方的权利:
㈠使用租赁企业的一切资产,支配企业发展基金和职工集资,增添新的设施、财产。
㈡决定租赁企业的经营方式,在以本业为主的前提下,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服务项目。
㈢经出租方同意,可以投资或合作方式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开展横向联合。
㈣决定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聘用、辞退临时工。
㈤在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以及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决定企业职工工资、奖金分配形式和奖惩办法。
第三十二条 承租方的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接受人民政府有关机关的监督和检查。
(二)执行价格政策、供应政策,改进服务工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依法纳税,按合同交付租金和费用,安期向出租方报送统计、会计报表。
(四)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修理费、家具用具修理费和削价商品准备金,办理企业财产保险,保证企业的财产完整。
(五)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执行职工劳保福利待遇的规定。
(六)加强民主管理,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按年度向出租方和企业职工报告租赁合同执行情况,实行财务公开、奖惩公开、分配公开。


第六章 收益分配和债权债务处理
第三十三条 个人或合伙租赁经营的企业,执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和财务制度;全员租赁经营的企业,执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税收和财务制度;企业租赁经营的企业,执行企业租赁前原税收和财务制度。
第三十四条 租赁企业实现的利润,依法纳税并交付租金后,按下列规定进行分配:
㈠实行全员租赁经营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提取生产发展基金、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实行提成工资的企业,税后不设此项基金),并从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提成工资)中按合同规定比例提取风险保证金。
㈡个人或者合伙租赁经营的,按合同规定比例从企业留利中提取风险保证金,其余部分可自主分配。
㈢企业租赁企业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提取企业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留给所租赁的企业,其余部分并入承租企业税后留利中进行分配。
第㈠、㈡款规定的风险保证金应全部交给出租方。
第三十五条 全员租赁经营的企业完成租赁合同时,承租经营者除按原标准领取工资、奖金外,还可按合同规定或职工同意的比例,提取风险责任收入,承租经营者工资、奖金和风险责任收入总额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平均收入的3倍。
完不成租赁合同的,承租经营者不得领取风险责任收入,并且按合同规定或职工同意的比例,根据企业利润下降情况,扣发其奖金(提成工资)直至扣发其20%以内的标准工资。
第三十六条 合伙租赁经营的,承租经营者和合伙人的个人收入按照租赁合同和合伙协议进行分配。
第三十七条 租赁企业新增财产按资金来源确定所有权。全员租赁的企业用生产发展基金投资的,归企业所有。个人、合伙租赁的企业用税后留利部分投资的,归个人或合伙人所有。承租企业筹资投入的,归承租企业所有。
第三十八条 租赁企业职工集资, 或者个人,合伙人投资扩大企业经营的,可将集资或投资部分作股到人,实行按股分红。
承租企业筹资投入租赁企业部分,可作为承租企业的股分,实行按股分红。
第三十九条 承租方以租赁企业名义向金融部门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的,应经出租方批准。未经批准的,承租方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债务。
第四十条 租赁期满,经验收确认各项指标达到合同要求后,出租方应将风险保证金、担保现金和按照银行同期利率计算的利息一并退还承租方。承租方在租赁期内未能完成租赁合同、欠交租金或有债务的,应当以企业风险保证金抵补;不足部分,由承租方及其保证人提供的担保财产
抵补。保证人以其保证财产抵补后,有权向承租方追偿。
第四十一条 国家对饮食、服务、修理业企业在租赁期间减免的所得税,由行业主管部门专项用于行业的改造和发展。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小型企业,系指按照《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的通知》标准确认的企业。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实施前订立的租赁经营合同,经合同双方协商同意,可适用本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由市商业委员会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1988年9月15日起实施。



1988年9月5日